11月11日下午,由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主办,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学科与科技管理处(以下简称“科技处”)承办的主题为“成长为能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讲座在广州校区教学楼D101讲学厅举行。本次讲座特邀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首批成员、广东省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团专家、医学博士、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汪华侨教授担任主讲嘉宾。我校党委书记周云、科技处副处长史航、督导室潘敬运教授、医学公共课教学研究部副主任江沛及160余名师生代表与会,科技处处长张玲主持讲座。
讲座现场
科技处张玲处长对汪华侨教授作简要介绍,她表示本次讲座作为我校2020年“学术月”活动的开篇,非常荣幸能够邀请到汪华侨教授来我校开展人才教育讲学,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次拓展学习视野、提升学习信心、增强学习信念的机会,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师生都能够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用心思考,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汪华桥教授正在作分享
汪华侨教授围绕新时代呼唤高素质人才;大学阶段学习;报考研究生,追逐理想三个方面结合时代背景进行了深刻剖析,并结合自身专业及丰富经验为在场师生作详细分享,充分强调新时代背景下学习的重要性,并传递出“终生学习”的重要理念。
关于新时代为什么要继续学习,汪华侨教授给出“五为四守”:为民族复兴而学习、为探究真理而学习、为人类福祉而学习、为认识自己而学习、为热爱生活而学习;同时要坚守科学精神、恪守学术道德、严守治学规范、笃守研究兴趣。
关于大学阶段该如何学习,汪华侨教授讲到大学阶段是学习“做人”、“做事”、“做学问”,养成创新性思维基本功的阶段。他给出四点建议:一是要准备走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二是要认识和适应客观,立志改造客观;三是要善于承受挫折,锻炼适应能力;四是要诚信待人,融入群体。
汪教授同时还希望有志气的同学报考研究生,勇敢追逐自己的理想;鼓励同学们要敢于报考,敢于挑战自己,更要在报考研究生时做好充足的准备,包括清晰的自我认知,熟悉了解各项政策、报考学校情况等。
同学们踊跃提问
在互动环节,到场师生积极地向汪教授提出问题,汪华侨教授就师生提出的“考研时,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的区别有哪些?”、“康复专业学生报考研究生时具体能报哪些专业?”、“跨专业报考研究生难度如何?”、“中山医学院研究生报考难度如何?”等问题一一作了详细解答,现场交流气氛热烈。
周云书记做总结发言
讲座最后,校党委周云书记对汪华侨教授的到来再次表示热烈欢迎,感谢汪教授毫无保留且饱含希冀的分享,并进一步针对同学们提出的研究生报考相关问题做补充说明。周书记勉励同学们要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夯实基础,培养自己勤学好问、持之以恒、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鼓励大家勇于挑战自己、超越自己,勇于报考自己心中理想学校的研究生,紧跟时代步伐,牢记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使命,成长成为新时代中国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通过本次讲座,在场的师生纷纷表示,深刻感受到我们正身处一个伟大的新时代,学无止境,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学习新事物、新知识,正如汪华侨教授所讲,新时代呼唤高素质人才,我们当代青年应积蓄精湛技能,强健体魄,勇于追梦,勇于担当,不断成长成为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国之栋梁。
现场合影留念
主讲人简介:
汪华侨,医学博士,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教授、人体解剖学与神经生物学、康复医学博士生导师,原中山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处副处长,现任广东省政协常委、民盟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广东省科协常委、广东省解剖学会理事长、广东省医学会医学科普与健康传播分会主任委员、中国解剖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第十届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医师协会医学普分会第十届委员会常委、广东省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首批成员、国家科技奖评审专家、中华医学会科技奖终审专家、广东省省情调查与对策咨询专家库专家、广东省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团专家、《解剖学研究》常务副主编等。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子课题、973计划课题、教育部博士点课题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SCI论文60余篇),获教育部高校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获中国发明专利2项等,主编及参编专著30余部。
稿件来源|学科与科技管理处
文字|李秋娴
图片|新闻中心
审校|张玲、史航、王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