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的精神,努力实现学校“学术强校、质量立校”发展战略,扎实推进 “六大人才计划”。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于2018年12月26日在广州校区召开了2018年“学术月”总结会暨第五届教师学术沙龙,旨在为不同学科专业青年教师提供学术交流平台,以促进跨学科学术思维的碰撞,进而提高教师研究和创新能力及研究水平。
教师学术沙龙活动作为落实学校春季工作会议“抓重点 补短板 强特色 固本培元厚内涵”工作要求的重要举措之一,从筹备到举办都得到了学校领导、院系领导及教师们的高度重视。学校领导、教学督导、各院系(部)负责人、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博士导研计划”和“百名骨干教师计划”人才培养对象、科研业绩突出贡献个人、科普讲解大赛获奖学生等师生代表参加本次活动。
活动现场
王庭槐校长深入解读本科教育的“四个回归”
王庭槐校长为本次活动致辞并发表讲话。他表示,教学工作是高校的核心工作,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学校的教学质量与教师的科研水平密切相关,没有科研作为支撑的教学也必然落后于时代的步伐。近年来,高校办学质量指标从教学质量、人才培养和就业率的考量,逐渐转向创新强校、学术强校内涵、教学和科研平台建设等方面的考量。王校长依据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指标要求,强调我校在2019年要继续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坚持“学术强校、质量立校”方略,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推进学术研究工作,促进学术成果转化,进而更好地服务社会。
校长王庭槐教授发表讲话
“四个回归”进一步明确了高校教育的基本任务。王校长指出,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青年老师应当在科学研究中多下功夫,敢于尝试,不怕辛苦,不怕失败;我校老师应认识到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回归课堂,而不应一味从事研究工作;另一方面,本科教育应回归初心,坚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政治方向,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用知识体系教、价值体系育、创新体系做,倾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教育应积极推动办学理念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倾力为祖国培养人才再生能力,创造更多价值回报社会,复兴中国梦,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在新时代背景下,老师们应当进一步思考如何将科研成果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带领学生创造更多应用、实用价值的成果回报社会。譬如我校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科普开放活动、药学院研制牙膏、中国语言文学系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工作、信息科学学院开发智能图像识别技术……此外,在“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老师们还应当积极推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
王校长的解读,使在场教师对教书育人和教学科研事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老师们纷纷表示由衷感谢学校近年来对教师队伍的大力投入与着力培养,学术氛围的营造和科研平台的搭建等方面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青年骨干教师代表作科研工作报告
会上,“博士导研计划”、“百名骨干教师计划”6位人才培养对象教师代表根据自身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科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研究经验等方面作心得分享。教师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要素。当前,世界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出国访学是高校教师国际化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诉求,反映了高校推动国际化发展的需求,符合国家人才战略和软实力建设需要。
同时入选我校“六大人才计划”之“博士导研计划”和“百名骨干教师计划”的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徐静婷老师作分享报告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的徐静婷老师以美国拿撒勒大学(以下简称拿大)访问学者身份分享了访学心得。她指出,相比国内普遍的教学模式,拿大的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科学引导学生课堂互动。通过访学期间的学习,她希望回校尝试将音乐治疗与生物反馈相结合,进一步探讨音乐治疗对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
入选“百名骨干教师计划”的外国语学院何瑜老师作分享报告
外国语学院的何瑜老师通过拿大访学的经历为在场教师分享了相关经验。她表示开展科研工作应当敢想敢做,从自身兴趣出发寻找研究切入点,在研究过程中更应多听、多看,沉下心来,脚踏实地地钻研。她以运用思维导图教学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为例,提出该方法有助于提高教学活动的丰富性,此类实用方法可以让复杂的问题变得非常简单,让人一下看到问题的全部并对问题加以延伸,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形成发散思维意识。
入选“博士导研计划”的公共治理学院王兴老师作分享报告
公共治理学院的王兴老师作分享报告,他认为科研工作的态度应该是“聚焦一个问题,开展深入研究”。“一个问题研究五年”的科研态度和坚持是科研者所应具备的一种精神。针对中国情景下的管理研究情况,王老师展开了探讨并列举经典案例得出“人文社会科学类研究必须考虑具体情景、可行性和实用性”的结论。
入选“博士导研计划”的体育部王阳老师作分享报告
体育部的王阳老师自入选“博士导研计划”以来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从计划启动至今,王老师进行了省部级4项、市厅级2项、校级2项共计7个科研项目的积极申报;依托“博士导研计划”和课题项目,共发表学术期刊论文3篇和科学报告会论文2篇。他指出,研究前期系统搜集了大量文献、论文和书籍并分类整理。“每次课题申报与论文写作,都是小的提升,这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学术探究之路”。王老师用体育运动比喻科研成果的诞生,“运动量多了,身体自然就出汗了,出汗之后人自然就神清气爽了”。
入选“百名骨干教师计划”的管理学院李晶老师作分享报告
管理学院的李晶老师主要从个人教学科研情况、心得体会、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作分享。作为我校2018年“新华魅力教师”,李老师在课题教学中十分注重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她在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校企合作、“京苗班”人才建设和大学生实习基地建设等项目中发现问题,探索教学过程的应用性、职业化创新,努力寻找校企合作机会,进而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入选“百名骨干老师计划的经济与贸易学院徐应祥老师作分享报告
经济与贸易学院的徐应祥老师认为科研选题要有创新性、价值性、时代性。实施研究要查阅充足资料、掌握已有研究方法的优缺点、要有自己的创新点和独特方法。在当代国际背景下,徐老师提倡开展跨团队、跨领域、跨学科的开放型科研组织模式,并在沙龙过程中与老师们探讨科研如何更好地与教学结合,真正做到教学相长。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陈仲本教授和管理学院彭建平教授向其在研项目抛出了橄榄枝,均表示期待进一步的跨学科合作。
专家点评,剑指教学与科研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化,科学研究要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创新之路。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院长陈仲本教授指出科学研究过程中必须具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而研究的问题首先应当具有实用意义,可以是技术层面的创新,精益求精,从而提高生产能力;也可以是科学理论的突破,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如何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我们的核心技术在哪里,在专业学术上技术层面上如何突破等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院长陈仲本教授发言
教学督导陈玉川教授对沙龙交流形式给予了充分肯定。他以身边科研工作者潜心研究几十年为例,勉励老师们要坚持科研、不放弃,更不能害怕失败。前人治学本来没有什么课题之说,读而思,思而有得,形诸笔墨,遂成著述。“思想是自己的,题目也不是早就规定好了的,时间上也是自由的,短则一两年,长则十年、数十年,甚至以毕生之力来成就一部传世之作,科研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奠定,“质变”则是创新和科研成果的产生、层次的提升,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教学督导陈玉川教授发言
2018年“学术月”总结汇报
学校于2018年11-12月以“加强学术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为主题举办了第二次“学术月”活动并开展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广受师生欢迎的活动。共组织开展了科研系列讲座5场、科普等系列讲座4场,开放两校区科普展馆并组织师生参观学习,举办了第四届教师学术沙龙和科研工作座谈会,面向全校学生举办科普知识讲解大赛,组织2017年度科研业绩突出贡献个人申报和评审工作等,全方位落实王庭槐校长在今年学校秋季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抓重点 补短板 强特色 固本培元厚内涵”的总体工作要求,做到合理整合资源,培育学术团队,引导师生在学术前沿积极探索,确定研究方向,凝练研究特色。
“学术月”活动得到学校领导和各机关处室、各院系的大力支持。本次“学术月”开放两校区科普展馆,让师生对学校的建设、发展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在扩大师生知识面的同时,让师生初步了解了不同院系、学科的专业特色,激发了大家对科学的探知精神。另一方面,学术沙龙的举办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打破了学科之间的隔阂,让老师们在教学之余聊聊学术的“家长里短”。
学科与科技管理处史航副处长做2018年“学术月”总结汇报
科研、科普工作先进个人表彰
本年“学术月”评选出2017年度科研业绩突出贡献个人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评选出学生科普知识讲解大赛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10名。
校长王庭槐(右)、党委书记周云(左)共同为2017年度科研业绩突出贡献一等奖代表颁奖
校长王庭槐(右)、党委书记周云(左)共同为2017年度科研业绩突出贡献二等奖代表颁奖
校长王庭槐(右)、党委书记周云(左)共同为2017年度科研业绩突出贡献三等奖代表颁奖
副校长杨卫华(左)、校长助理林秋贵(右)共同为科普知识讲解大赛优秀奖代表颁奖
副校长杨卫华(左)、校长助理林秋贵(右)共同为科普知识讲解大赛一、二、三等奖代表颁奖
党委书记周云研究员发表讲话强调,学校党委全面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学校各项决定,发挥好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围绕党和国家的高等教育政策纲领,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开展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教学、科研第一线,广泛听取意见,及时发现和解决师生群众关心的各类问题,全心全意服务、关心群众生活;紧密围绕教学、科研工作和师生思想实际,利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认真抓好管理育人、文化育人、服务育人工作,繁荣发展校园文化。
周书记指出,我们的教师要开展科学研究,不能只在某一个专业领域,而要积极探索学科交叉与融合,思索“如何在交叉边缘找到新的发现”。“学术不能急于求成,研究需要把心态放平,久久为功”。希望青年教师能通过学校提供的科研平台,提高科研兴趣,锻炼科研思维,提升科研水平,取得更大进步。
党委书记周云研究员发表讲话
会议最后,校长王庭槐教授作总结讲话指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始终是大学最本质、最核心的教育职能。根据社会需要和人才的全面发展需要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水平,是高校工作的核心内容。我们要始终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和管理模式上强调因材施教、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培养,建立多措并举、百花齐放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学校的青年教师有很强的优势,我们学校平台多,如何发挥本学科的优势,怎样做到资源共享,把多个平台有机结合起来,需要大家好好思考。”青年教师要制定好目标,把教学与科研工作做得更好,学校也会给大家创造更好的科研环境。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实现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同时,努力加强重点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建设;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对我国经济、科技、文化发展以及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将越来越深入。只有全面了解和把握高等教育的这些基本趋势和动态,把学校的发展置于国家和地方发展大局中进行研究分析,才能捕捉有利于学校发展的机遇,来决定学校阶段性的发展战略与发展目标。王校长提出,为努力实现我校“学术强校、质量立校”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六大人才计划”,我校重视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开展了系列学术沙龙活动,众多专家、学者和教师共同探讨学校内涵式发展,分享教学科研体会。未来,学校也将继续紧扣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鼓励师生科技创新,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我们的教师要继续围绕学校特色和优势学科确定科研方向,进一步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来确定科研工作重点、方向,为走出一条具有中大新华特色的科研道路而努力奋斗。
作者:学科与科技管理处 曹将忠
摄影:中大新华记者站 邝静茵
审校: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