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营造学术氛围、提高科研能力、学术竞争力及创新能力,加强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以下简称“我校”)2019年“学术月”系列活动于11月顺利开展。
2019年12月25日在广州校区召开了2019年“学术月”总结会暨第十二届教师学术沙龙,在对本年度“学术月”系列活动进行总结的同时,也为不同学科专业青年教师提供学术交流平台,以促进跨学科学术思维的碰撞,提升教师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
教师学术沙龙活动作为落实学校2019年秋季工作会议“加强规范办学和内涵建设,提质量、上水平、树品牌,着力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有特色的中大新华”工作总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从筹备到举办都得到了学校领导、院系领导及教师们的高度重视。学校领导、教学督导、各院系(部)负责人、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博士导研计划”和“百名骨干教师计划”人才培养对象等师生代表参加本次活动。
会议暨活动现场
王庭槐校长开篇致辞
王庭槐校长为本次活动做开篇致辞。王校长首先对本次“学术月”活动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赞赏,并对各院系、职能部门及各位老师在科研工作中的辛勤付出表示了衷心的感谢。
王庭槐校长开篇致辞
针对如何更好地完成今后一个时期学校发展任务,如何以高水平科研助推学校建设迈上新台阶,王校长提出三点要求。
第一,科研教学合力发展,乘势共上。19世纪洪堡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观点后,科学研究成为了与教学活动并驾齐驱的主要活动,延续至今成为所有高校的核心职能之一。我校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必须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培养需要,就必须要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要树立“大科研”意识,以“开放 合作 共赢 共享”姿态强化资源整合,增强科研内外合力。要站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四位一体、产学研融合发展的角度,通过构建多方共享互相促进的格局加强学校科研工作;要站在拓展国际合作的角度,通过开展国际教学、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开阔师生的视野;要站在学科整合的高度,通过整合教学和科研团队研强化集体教学、科研合力攻关能力。
第二,科研成果提质、提量、提水平。通过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广大教师的科研观念得到了转变,科研意识得到了增强,在项目申报和科研活动组织等方面发生了可喜变化,由被动科研转变为主动科研,从“要我做科研”变为“我要做科研”。今年11月10日,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基金委”)发布《广东省基金委关于依托单位申请审核结果的通知》,我校通过审核,被正式批准成为“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项目依托单位” (含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此次获批省基金委依托单位,是省基金委对我校基础研究能力和科研管理水平的肯定,意味着我校将具备以第一申请单位申请和承担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含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格,是我校整体科研水平的一次飞跃,是我校科学研究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也是对我们的鞭策。
我校论文年均增长势头很好,但是总体来讲还存在“高水平论文数量有待提高”,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与学校的发展要求相比,还是不相称的。今后学校要以学科为基础,以科研项目为平台,整合资源入手,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实验平台建设;要进一步加强重点学科的建设,发挥重点学科的影响和带头引领作用;要加强科研团队培育,汇聚攻关力量,争取更大的科研成果,提升学校整体科研实力。
第三,做好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教学力,学术力的提升也是为了教学力的提升,科研和教学为社会创造价值,要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产学研交流与合作,构建符合学校发展的产学研融合新体系。培养教师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精神,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从“能干多干”转变到“敢闯会创”。
第四,坚守学术诚信,维护学校学风。学术诚信和良好的学风也是学校发展的基石,是提高学术水平、实现学术创新的根本保障。我校在今年3月成立“生物与医学伦理委员会”和“学术道德委员会”,颁布了《学术道德规范》,设立了学风建设科,加强监督力度,形成良好的学风氛围。下一步学校要继续完善人事考核、评价制度,加强制度约束,从而形成责任明确、监督到位的学术诚信与学风建设工作体制机制。
青年骨干教师代表作科研工作报告
会上,“博士导研计划”、“百名骨干教师计划”4位人才培养对象教师代表根据自身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科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研究经验等方面作心得分享。青年教师是高校科研工作的中坚力量,为青年教师搭建更多的学术科研平台,创造更多的学术科研机会,是推动我校科研水平提升,科研工作迈向新阶段的重要措施。
信息科学学院王玉娟老师作“博士导研计划”科研心得分享
信息科学学院王玉娟老师从三个方面对自己的“博士导研计划”科研项目做了汇报分享。她从项目文献查阅、论文撰写、项目申报三个方面对自己的科研项目做了详细汇报,王老师正在进行人工智能方面的项目研究,主要研究内容聚焦在行为再识别、生成对抗网络、知识蒸馏、深度学习等方面,目前已经进行了大量相关文献的阅读工作,正在撰写基于时空关联神经网络的非监督风格迁移行人再识别算法的论文,并申报了一项省级青年基金项目《面向应用场景的视频监控技术研究》。王玉娟老师讲到,自己目前刚入选“博士导研计划”,许多工作都处于刚刚开展的起步状态,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在后续的时间里扎实完成,她表示,非常感谢学校提供了博士导研计划这么一个科研平台,自己一定会充分运用平台资源,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和能力,做出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
中国语言文学系刘姝老师作“博士导研计划”科研心得分享
中国语言文学系的刘姝老师从选题方向、研究思路及拟解决的问题、研究进展、研究计划四个方面对自己的博研计划课题进行了汇报分享。刘姝老师正在进行的是1950-1970年代长篇小说异文汇校及版本研究,计划按照版本搜集整理、版本异文汇校、版本学理研究的思路,进行包括巴金的《春》、《秋》,冯志的《敌后武工队》等小说在内的10部小说,共32个版本的研究;目前已经完成了4部小说,11个版本的汇校,完成《巴金长篇小说<秋>的版本研究》、《“和平”的焦虑及其克服——小说<在和平的日子里>版本校读》两篇论文的撰写,正在投稿阶段。刘姝老师讲到,此次项目课题,自己从2018年底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并逐步做一些前期资料搜集整理工作,经过一年时间,加入了本次博研计划,非常感谢学校给予的平台和机会,自己会在后续的科研过程中,严格制定计划,把控时间,踏实做好每一步科研工作,形成一份完整、有价值的博研计划成果。
药学院徐娟娟老师作“百名骨干教师计划”科研成果分享
药学院的徐娟娟老师从研究背景、研究过程、后续研究计划、科研心得几个方面,介绍了自己入选百骨教师计划一年以来所做的科研工作和努力。徐老师一年来针对黄铜-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抗癌活性研究做了大量的实验及数据整理工作,并对过程中遇到的纯度等问题进行方案及合成条件的反复修改调整,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根据此撰写了合成工艺方面的文章,现已被核心期刊收录,此项研究在抗癌药物的研究领域有着重要意义。徐老师还特别提到,很感谢百名骨干教师计划,让自己参与其中,并且分享了几点自己在科研过程中的心得,她讲到,做科研是一项长期且艰苦的工作,要不畏难题,直面并积极去解决,可能就会有一次新的突破和收获;可以在科研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发挥团队的力量,通过科研来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做到教学与科研相长。
中国语言文学系王惠老师作 “百名骨干教师计划”科研心得分享
中国语言文学系的王惠老师介绍了自己从2014年到2019年的科研之路及取得的成果。五年来,王老师共有结项及在研项目7项,其中教育部项目1项,省级项目2项,发表CSSCI 1篇,参与主编教材2部,主编著作1部。2019年,校级教改课题“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大学本科汉语言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结项;逸仙班“逸仙班‘汉语表达与应用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结项验收中;教育部课题“今训汇纂”结项验收中;参加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2018-2019年学术年会,小组宣读了论文《广东碑志材料词语校考》。王老师着重分享了自己这五年科研路的心得体会,她讲到,做科研要充分地相信自己,有想法就要大胆去尝试;对于科研选题,要能够结合地方特色,合理选题,如自己做的广东碑志方面的研究等,小题目深挖,辐射式拓展研究;要在科研过程中,不断接触吸收前沿知识及观点,提升自己的眼界,从而扩展选题的角度;要将教学与科研有效进行结合,不断提升授课质量。王老师最后从时间管理、精力分配、情绪管理三个方面入手对自己的科研工作进行总结反思,对现场的老师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
专家点评,剑指教学与科研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化,科学研究要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创新之路,通过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产生出新的学术火花。汇报结束后,现场专家学者们对老师们的汇报展开了精彩的点评和探讨。
陈汝筑督导首先对四位老师的汇报整体情况发表了自己的感受,并对每位老师的汇报分别作了点评,他强调,四位老师在汇报过程中,都存在共性的问题,比如汇报中,没有明确自己的科研目标、意义及思路,陈督导特别提到,目前老师们针对科研汇报表达能力的训练还不足,但这项能力又是非常需要的,建议老师们在今后可以加强科研汇报表达能力的汇报,从而更加明确自己的科研思路和目标。
陈汝筑督导作点评交流
陈仲本教授讲到,博研计划及百名骨干教师计划的老师,是我们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未来年轻教师的先驱者,对未来起到引领作用,作为年轻老师的榜样和标杆,要更加严格地要求,针对四位老师的汇报,他提到了几点在汇报中可以改进的地方,一是要明确科学研究中要做什么,要瞄准科学前沿的东西;二是能不能做,要明确以现有的条件能做什么研究,如何选题;三是怎么做,要尽可能地在汇报中体现详细的可行的执行计划及技术。陈教授最后讲到,希望能够通过这样一个沙龙的分享活动,能够给老师们以启发,引领大家形成更加正确明晰的科研思维。
陈仲本教授作点评交流
宋俊华主任特别针对中国语言文学系的两位老师的汇报作了点评,他提到,两位老师的汇报反映了中文系近年来科研选题的一个导向,即把中文研究与地方文化结合起来,但汇报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语言表述的问题,如没有很清晰得将选题理由及意义讲出来等,希望之后能够在汇报中改进;宋主任还特别赞赏了药学院徐娟娟老师的汇报,思路清晰,表达明确,他讲到,通过徐娟娟老师的汇报,也给了文科老师以启发,如何在汇报过程中直击要解决的问题,是今后一个重要的思考点。
中文系宋俊华主任作点评交流
陈小枫督导着重从教学方面进行了点评交流,她讲到,科研和教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如何将科研作为教学改革的源泉和动力,更好地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去启发引导学生,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在这点上,中文系的两位老师就做的相对较好,尤其是中文系的王惠老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运用到普通话教学中,值得学习和借鉴,但两位老师在表述时并没有明确表达出自己科研项目的意义,在表述上仍然需要改进。
陈小枫督导作点评交流
宋云副主任针对汇报,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对于研究的理解要有目的、假设和验证,在这方面药学院的徐娟娟老师做的比较好;二是PPT的制作和汇报方面,要注重演示文稿内容的排版和设计,以及汇报的逻辑思路的梳理;三是针对中文系王惠老师提到的时间管理问题,宋主任分享了自己的心得建议,要将主要精力专注于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另外可以使用“番茄钟”工作法,来提升自己的科研工作效率。
资源与城乡规划系宋云副主任作点评交流
2019年“学术月”总结汇报
学科与科技管理处张玲处长就“学术月”活动情况进行工作总结。本次“学术月”活动围绕“坚守学术诚信,提升学术水平”这一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并取得良好成效。
我校通过校网、官微、海报等形式在穗莞两校区对“学术月”活动内容进行宣传。本次“学术月”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受众广泛,期间,开展16场科研、科普系列专题讲座;开展“每月一院”之外国语学院调研活动并举办教师学术沙龙;开放穗莞两校区实验室参观;参加学术交流会议;组织省部级及校级科研项目申报,截止到目前2019年共有199项项目提交申请,39项获得立项(部分立项结果还未出);开展公共管理、医学技术两个省级重点学科的中期检查工作;拜访广东省教育厅,就我校2019年拟新增专业申报事宜进行进一步沟通交流;拜访广东省科学院,开展多领域的科研合作交流;拜访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就我校申请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依托单位事宜,进行深入沟通交流,并在11月获批成为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含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开展2019年度第一、二季度科技成果奖励工作;开展专利申请及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评选、表彰2018年度科研先进个人;在穗莞两校区组织收看2019年度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等活动让我校学生扩大知识面的同时对学校的建设、发展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让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在学术交流的同时提升研究创新能力和水平。
科技处张玲处长作2019年“学术月”工作总结汇报
“学术月”活动得到我校党政领导、各机关处室和各院系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学科与科技管理处作为活动主办单位,力求通过“学术月”系列活动充分营造学术氛围,探寻科研发展之路,在师生中普及学术科研相关知识,宣传学术规范、项目申请,引导师生正确认识高校科研的重要意义,激发师生参与科技创新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科研意识;不断提供科研项目申报的指引和帮助,鼓励师生积极申报项目、拓展应用研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倡潜心研究,长期积累,坚守诚信的底线,遏制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同时,学校也会不断完善科学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培养优良的学风、校风,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扎实推进“学术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开放办校”工作稳步开展。
2018年度科学研究先进个人表彰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科研水平,提高学术竞争力,鼓励大家参与科研的积极性,我校在2019年“学术月”活动中,对2018年度科研成绩突出的个人予以表彰。评选分为自然科学组和人文社科组,按照每个组别的个人得分排名产生,参与计分的科研成果由高水平论文数、著作数、专利数、软件著作权数、科研项目数组成,所有成果均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为第一署名单位。依据评选指标,本次活动共评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希望各院系老师继续努力,在科研教学工作上再创佳绩!
校长王庭槐和校党委书记周云对荣获中山大学新华学院2018年度科学研究先进个人一等奖的莫忠(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张紧跟(公共治理学院)进行表彰并颁发奖牌和奖金;二等奖郭美文(管理学院)、聂静虹(公共治理学院)、梁立容(信息科学学院)、王静(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三等奖吴翔(会计学院)、李晶(管理学院)、郭佩文(管理学院)、刘琼(医学公共课教学研究部)、赵小蕾(信息科学学院)、谭杰文(康复医学系)共10位科研先进个人获得者分别进行了表彰并颁发奖牌和奖金。
校长王庭槐(左)、党委书记周云(右)共同为2018年度科研先进个人一等奖获得者莫忠(左2)、张紧跟(右2)颁奖
副校长许淑锐(左)、副校长李中生(右)共同为2018年度科研先进个人二等奖代表颁奖
校长助理郑穗芬(左)、督导室主任陈汝筑教授(右)共同为2018年度科研先进个人三等奖代表颁奖
12位科研先进个人获奖者,分别上台发表了自己的获奖感言。一等奖获得者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莫忠老师表示:“感谢学校一直以来对青年老师的培养,为青年教师创造发展的平台,感谢科研路上给予帮助的老师、领导、同学、同事,感谢院领导给予的支持和鼓励,今后将更加努力更好地完成后续的工作。”一等奖获得者公共治理学院张紧跟教授表示:“个人获奖也是公共治理学院的荣誉,特别希望今后能够有更多的年轻教师站在领奖台上来领取这项荣誉。”二等奖获得者管理学院郭美文老师讲到:“获得这项荣誉并不是一个人的努力,感谢学校搭建这样一个科研平台,让年轻老师施展才华,感谢院领导经常组织学术讨论交流,为老师提供学术交流渠道。”二等奖获得者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王静老师讲到:“科研是一个团队,拿到这个奖,并不是一个人的成绩,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也包括学校、科技处及各个同事的帮助,拿到这个奖,并不代表停滞不前,而是激励着自己更加努力从事科学研究,同时也希望年轻老师能够继续努力,大家能够共同为学校的学术科研工作做贡献,共同推动学校科研再上新台阶。”三等奖获得者管理学院李晶老师讲到:“非常开心获得这个奖项,感谢学校和院领导及同事的支持,还要感谢家人,感谢两个可爱的宝宝,让自己更加有前进的动力,会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三等奖获得者康复医学系谭杰文老师讲到:“感谢王校长和各位领导,感谢康复医学系的团队,来年将会继续发扬中大医科的精神,在科研方面做的更好,写出更好更高质量的文章。”
一等奖科研先进个人获奖者发表获奖感言
二等奖科研先进个人获奖者发表获奖感言
三等奖科研先进个人获奖者发表获奖感言
校党委周云书记发表讲话
周书记向本次获奖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祝贺。她讲到,今日与“学术月”总结会一同开展的还有“奋斗的我,最美的国”主题活动,学校根据这一主题,将本次活动主题定位为 “教书育人是初心,立德树人担使命”,这项活动把新时代先进人物请进校园,通过整合社会资源,让全社会共同关注高校育人工作,王校长对此项工作非常支持,一批教授及模范老师近距离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对话,讲述他们的奋斗故事,感人至深。从“学术月”总结活动及“奋斗的我,最美的国”两个活动,感受到了学校在学风、教风、科研之风、科技之风上向好的巨大变化,学术氛围越来越浓厚,通过科技部门积极地搭建科研科技平台,给年轻教师提供了很多成长的通道和机会,学校各个学科专业的成绩都显著提升,学风教风显著提升,学校的学术科研排名及整体排名都在稳步上升,可喜可贺。
同时,周书记还特别讲到,从各个学院组织的学生“三下乡”活动中,感受到了学生们发生的巨大变化,学生们带着课题去实践,从实践中,学习到了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寻找课题、申请立项、撰写论文,也真正地为当地解决实际问题,这标志着学校学生培养质量、教学质量的飞跃,具有非常优良的发展势头,希望今后能够继续保持并且发扬,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周书记指出,学校目前面临着重要的转设工作,这也是学校新的发展机遇,全校师生要有共同的责任和使命,推动学校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共同推进转设工作稳步进行,学校也会加强与师生的交流,做好信息的传递与沟通,使得转设工作平稳度过,全体师生齐心协力,形成合力,为将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办成有品牌有口碑的一流民办高校共同努力奋斗。
党委书记周云发表讲话
王庭槐校长作会议总结
王庭槐校长对大会进行总结,他指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党的领导下,我校的科技工作才能够更好地开展,才能取得丰硕的成果。王校长对本次沙龙活动给予了高度赞赏和认可,并对科技处学术月的工作成果给予肯定。特别强调要放大沙龙活动的思维碰撞作用,让不同观点和想法在沙龙上得到交流和碰撞,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师间的科研交流;同时希望每一位老师都能够虚怀若谷,吸纳不同声音和观点,及时进行科研总结和反思,取得更大的进步。
王校长表示,非常感谢包括督导队伍在内的各院系、各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感谢大家对学术的向往和敬畏,对于学术初心的坚守,希望大家继续共同努力,加强党的领导,寻求更好的发展,将学术月及沙龙活动越办越精彩,希望今天获得先进科研个人奖的各位老师能够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取得更好的科研成绩,同时也鼓励没有获奖的老师们,永攀科研高峰,都能够有机会站在领奖台上,共同努力营造更加优良的学术氛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2020再出发!
稿件来源:学科与科技管理处
文字:李秋娴、史航、王丽丽
图片:新闻中心王宇阳
审校: 张玲、史航、王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