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转发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申报和重大项目投标工作的通知

作者: 时间:2022-02-03 点击数:

校机关各部、处、室、中心、直属单位,各学院、直属系、教学研究部(所):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转发文化和旅游部下发的《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招标公告》《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申报公告》。现将文件转发给你们,请认真阅读通知及附件内容,并根据文件精神积极组织教师积极申报。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发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示范引导作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艺术学体系,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服务。

二、 项目申报条件

(一)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

1. 申请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具有独立开展研究和组织开展研究的能力,能够承担实质性研究工作;

2. 申请人应具有副高级(含)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或者具有博士学位。不具有副高级(含)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或者博士学位的,可以申请青年项目,不再需要专家书面推荐。青年项目申请人的年龄不得超过35周岁(1987315日后出生)

3. 申请人填报课题组成员有关信息资料前,必须征得本人同意,否则视为违规申报。

4. 申请人可以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吸收境外研究人员作为课题组成员参与申请。全日制在读研究生不能申请。在站博士后人员均可申请,其中在职博士后可以从所在工作单位或博士后工作站申请,全脱产博士后从所在博士后工作站申请。文化和旅游部机关工作人员不能申请或者作为课题组成员参与申请。

5. 以兼职人员身份从所兼职单位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的,兼职单位须审核兼职人员正式聘用关系的真实性,承担项目管理职责并承担信誉保证。

(二)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

课题组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遵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各项管理规定;在相关研究领域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科研经验,社会责任感强,学风优良;首席专家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厅局级(含)以上领导职务,能够承担实质性研究工作并担负科研组织指导职责;每个投标课题组的首席专家只能为一人

三、 项目选题

(一)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课题指南》条目分为方向性条目和具体条目两类:

1. 方向性条目只规定研究范围和方向,申请人要据此自行设计具体题目

2. 依据具体条目申报的课题,应选择不同的研究角度、方法和侧重点,也可对条目的文字表述做出适当修改。为进一步突出重点,《课题指南》确定了若干优先研究方向(以“*”标注)。只要符合《课题指南》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各学科均鼓励申请人根据研究兴趣和学术积累申报自选课题(包括重点课题)。自选课题与按《课题指南》申报的课题在评审程序、评审标准、立项指标、资助强度等方面同样对待。

无论是按《课题指南》拟定的课题还是自选课题,课题名称的表述应科学、严谨、规范、简明,避免引起歧义或争议。

(二)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重大项目投标课题组须按2022年度发布的招标选题(附后)投标,自选课题不予受理。投标课题要突出研究重点,体现有限目标,课题设计不宜过于宽泛,避免大而全,子课题数量一般不超过5个。大型文献典籍整理、丛书编纂、数据库建设等规模较大的课题,可根据实际需要设定子课题数量。每个子课题只能确定一名负责人。

四、 项目限制及要求

(一)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

1. 本年度设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同时设立西部项目,对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研究项目给予一定倾斜。西部项目不专门申报,从西部地区研究人员申报的项目中评审产生。项目资助额度参考标准为:重点项目资助35万元,一般项目、青年项目、西部项目20万元。最终确定的资助额度在适当范围内上下浮动,申请人应按照《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的要求,根据实际需要编制科学合理的经费预算。

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的完成时限,基础理论研究一般为35年,应用对策研究一般为23

3. 课题负责人同年度只能申报一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且不能作为课题组成员参与其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的申请课题组成员同年度最多参与两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申请;在研国家级项目的课题组成员最多参与一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申请。

4. 在研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及其他国家级科研项目的负责人不能申请新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结项证书标注日期在2022331日之前的可以申请,或在331日前已向我办提交结项材料的,可以申请本年度项目。后者具体日期以各地中级管理单位寄出结项材料时间为准)。

5. 申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其他国家级科研项目的负责人同年度不能申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其课题组成员也不能作为负责人以内容相同或相近选题申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

6. 申请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负责人同年度不能申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

7. 不得通过变换责任单位回避前述3—6条款规定,不得将内容基本相同或相近的申报材料以不同申请人的名义提出申请。

8. 凡在内容上与在研或已结项的各级各类项目有较大关联的申请课题,须在申请时注明所申请项目与已承担项目的联系和区别,否则视为重复申请;不得以内容基本相同或相近的同一成果申请多家基金项目结项。

9. 凡以博士学位论文或博士后出站报告为基础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须在申请时注明所申请项目与学位论文(出站报告)的联系和区别,申请鉴定结项时须提交学位论文(出站报告)原件。

10. 不得以已出版的内容基本相同的研究成果申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

11. 凡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名义发表阶段性成果或最终成果,不得同时标注多家基金项目资助字样。

12. 预期成果需达到国家级项目应有体量。

(二)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

1. 2022年度共发布20个重大项目招标选题,每个招标选题原则上只确立1项中标课题。资助额度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确定,一般为每项60-80万元

2. 在研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大研究专项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及其他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的课题负责人,不能作为首席专家参加本次投标。申请2022年度其他国家级科研重大项目及2022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的首席专家不能投标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

3. 首席专家只能投标一个项目,且不能作为子课题负责人或课题组成员参与本次投标的其他课题。子课题负责人须具有副高级(含)以上职称,在本次招标中只能参与一个投标课题。课题组成员最多参与两个投标课题。在研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大研究专项项目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的课题负责人,不得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与本次投标。

4. 项目完成时间根据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确定,一般应在3-5年左右完成(以“*”标注选题研究周期为3年)

5. 子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须为课题研究的实际参与者,且须征得本人同意,否则视为违规申报。如获中标,首席专家要兑现投标时承诺,确保子课题负责人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投入研究,原则上不得变更子课题负责人。

6. 投标课题组可提出2名以内建议回避评审专家,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将根据评审工作的实际情况予以考虑。

五、 科研诚信要求

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申请人要如实填写申报材料,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不得有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凡存在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行为的,一经发现查实,取消5年内申报资格,如获立项即予撤项并通报批评。为保证申报评审的公正性和严肃性,评审会议召开前申报单位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名义走访、咨询学科评审组专家或邀请学科评审组专家进行申报辅导。凡行贿评审专家者,一经查实将予通报批评,如获立项即予撤项,5年内不得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凡在项目申报和评审中发现严重违规违纪行为的,除按规定进行处理外,均列入不良科研信用记录。

六、 申报方式

所有项目申报必须通过“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申报管理系统”( http://yskx.mct.gov.cn/)(系统路径为:文化和旅游部网站主页→政务服务→办事大厅→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申报管理系统)进行申报,未有申报帐号的项目负责人,请自行在申报系统上注册。网上集中填报时间为2022115日至31日,逾期不予受理申报及审核。学校将根据限项申报数量择优上报。请在202231日前完成网上申报,将申请书电子版发至联系人邮箱:drwdy@xhsysu.edu.cn

联系人:吴丹莹,黎滟滟

联系电话:020-37206572

办公地点:广州校区办公楼316


附件:

1. 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申报公告

2. 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金艺术学项目课题指南

3. 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招标公告

4. 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招标选题

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金管理办法

6. 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管理办法



科研处     

202222


Copyright©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广州新华学院  

技术支持:信息与网络管理处